资讯中心
2024CLE中国授权展

丝绸苏州2020 | 缂丝传承人王建江:一心只在经纬间

2020年07月14日 15:55  来源:华衣网

  缂丝,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不同于刺绣和织锦,用古老的木机,若干竹制梭子和拨子,将五彩的蚕丝线经过“通经断纬”方法,根据纹样的轮廓或色彩的变化,采用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织制图案,使之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种无法用现代机器所替代的繁复手工艺,在苏州王氏六代人中延续传承着。祖上传下来的8台织机,在相城区元和御窑社区的王氏缂丝世家工作室中依旧使用着,原汁原味地呈现传统缂丝织造技艺。

  从汉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清的皇帝龙袍,缂丝的历史记载已有两千多年了。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杭,苏州齐门外陆墓、蠡口、黄桥一带有缂丝村,缂丝村上家家有缂机、户户有匠师。1964年出生于陆慕张花村王氏缂丝世家的王建江,从小耳濡目染,受家庭艺术熏陶。

  王氏缂丝世家前三代传人都是清廷匠师,第一代传人王金定专做宫廷龙袍褂子等缂丝,第二代传人王新亭曾为慈禧太后缂制八仙庆寿袍和霞帔等,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的作品《麻姑献寿图》于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奖。王建江的祖父王茂仙,解放后受聘于苏州市刺绣合作社任缂丝技术指导,为抢救保存缂丝古艺、培养新一代接班人作出了很大贡献。父亲王嘉良则被故宫博物院请去修补皇帝的龙袍,王建江跟随父亲参与此项工作,在修补龙袍中采用一些特别的工艺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得到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肯定。在与父亲合作多年,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王建江,渐渐成为王氏缂丝世家的中坚力量。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父亲王嘉良的《三星图》、写意精品《金丝猴图》、跳出传统旧法的双面全异缂丝《桃寿图》等系列作品面世,王建江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积淀了文化底蕴,技艺也有了质的提高。

  1997年,王建江到王氏缂丝世家工作室工作,和父亲合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多幅获奖。2006年和父亲王嘉良合作的缂丝龙袍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之后,王建江缂制的《龙袍》、《正龙》等作品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2010年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

  当首都博物馆找遍全国的缂丝能工巧匠,将复制明代万历皇帝的“衮服”艰巨重任交给王嘉良缂丝工作室时,作为王氏缂丝世家的第六代传人王建江,倍感压力。虽说出土的龙袍原件就存在博物馆的库房里,但由于风化的原因,龙袍原件早已褪色、化成碎片,王建江多次前去考察,从中找到可复制的蛛丝马迹。

  这件以十二团龙为主体的明万历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龙体为孔雀羽毛缂织,遍体排列织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271个如意。为与原件缂织技法一致,采用平织、结、盘梭、搭梭、字母经等7种织造技巧,共用去彩色丝线6斤,用掉了6000多根孔雀毛,10万米日本进口的金线,缂帛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王建江等5位王氏缂丝艺人花了3年时间才复制成功,再现400多年前衮服的风采。2012年5月,又为首都博物馆成功复制清代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并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当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建江与父亲都成为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王建江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建立了苏州缂丝保护研究实践基地,挖掘失传的技艺,传承传播苏州缂丝织造技巧。

  同时,王建江从苏州文化中汲取灵感,广交朋友,开拓思路,将苏州当代书画家的笔墨用缂丝手法进行再创作,在不同纹理质材上,体现原作神韵,并且与著名的苏州民间艺人“团扇蔡”合作制成缂丝团扇作品,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综合融为一体。

  修旧如旧不拘古,王建江复古创新。缂丝,不再是当年皇宫的特贡品,也作为民间艺术存在于民间,为民所用,延伸至插屏、团扇、包袋、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尝试作为金银珠宝首饰的元素,成为时尚潮物。让古有“织中之圣”盛名的缂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月底

王建江老师将携神秘巨制亮相“丝绸苏州2020”

想要亲临现场一探究竟吗?

各具特色的优质品牌

精彩纷呈的秀场活动

7.31-8.02,苏州国际博览中心E1馆

丝绸苏州2020”展会与您不见不散!


专业观众预约报名


大众观众预约报名

 

 

CLE云贸主题周

在线咨询